华·创作 ▎鹤山十里方圆—中式建筑的现代诠释

2016-02-29 作者: 郑洲

鹤山十里方圆别墅设计是一个命题作文:如何将中式传统建筑文化与特点,融入到低层别墅建筑中去,形成功能,审美结合一致的建筑形态。


中国人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居住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传统的建筑,传统的居住文化是我们建筑创作无穷的源泉。而别墅种建筑类型,多反映的是西方生活理念的形态。放在如今东方,现代人的居住生活方式也毕竟有别于古人,中国传统文化历经近现代西方生活方式入侵的考验,正面临着重塑民族文化的重大课题。这一稍具矛盾性的命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传统居住文化与现代居住方式的契合点到底在那里?老祖宗几千年的居住方式难道真的一点都不适用于我们的现代社区吗?如果有,我们又应该如何从旧中破,从破中立呢?

关键词:山地 现代东方人居模式随机美 新东方折衷主义




规划篇:传统居住理念与现代居住模式的和谐




十里方圆位于广东省鹤山市著名的大雁山风景区西北山麓,周边山体绵延,风景优美。十里方圆项目起伏的山体之间存在着许多鱼塘沼泽。在上层次规划中已经将这些鱼塘沼泽贯通形成一个整个地块的中心水系,围绕水系,结合山包打造一个个优美的居住社区。我们的任务是设计其中心水系中段的三个山地地块的别墅社区;水系由东北至西南方向穿过基地,并延伸出如手指般的支流进入基地内部。设计伊始,我们多次登上基地俯瞰这潺潺流水,感受她的温婉清润。依山傍水,正是最典型的中国传统居住方式。我们感叹中国人居住的选址智慧的同时,觉得担子更重:如何在规划上做到社区与山水的和谐,尊重原有环境,创造和谐的山水庭园社区,在这个项目中是一个难点。


因应地形,环境与住区的统一


规划初期最大的矛盾是如何解决地形与容积率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容积率是任何业主不易舍弃与退步的条件;而对于一个山地项目来说,过高的容积率就意味着不容易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如何取得地形与强度之间的平衡点是我们的一个挑战。通过对中国现存的一些古村落的研究,比如安徽的西递宏村,发现其实这些村落的强度与密度并不低,但却呈现出宜人的尺度与生活氛围。其原因是古代村落是一个自发形成聚落的生长状态,每家每户的建设会十分灵活地随着地形而改变。虽然密集,却会因自然变化而使村落空间不显压抑与单调。的确,中国传统建筑里“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理念源远流长,同样适合现代住区规划。我们得到启发,不再一味以一刀切的方式去组织布局与山地的竖向。吸取古人的’顺应自然的规划理念,结合项目的地貌特点与环境因素,提炼出我们的规划原则:如同人体经脉的整体结构来串联所有住区的规划布局,提出“一经联三地,二脉生五络”的规划理念。




一经:指串联三个地块的景观主轴,被设计成步行主街形式,沿主轴组织广场、曲径、水桥,形成富有中国古典韵味的街道空间。


二脉:整体空间格局上仍沿用上层规划中的“绿脉”和“蓝脉”来组织区域内的生态与景观体系;同时进一步深化该体系,“二脉生五络”,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景观+开放空间体系。


三地:二脉把用地自然划分为三个片区,形成三个居住组团,三个组团有各自的出入口,各具特色。

五络:五络是对二脉的深化,二脉生“五络”。五络为由主轴放射出来的,贯穿整个小区的五条轴线;犹如人体的脉络,五络构筑了整个区域的开放空间+生态与视觉通廊+绿化步行体系,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五络”根据其自然属性与规划特色被命名为:山络、水络、石络、风络、园络。





现代规划条件下对古村“随机美”建筑群体的复活


我们把建筑单体按产品的层级与价值布置在地块的不同位置,布局因地制宜,依山而建。第一排建筑与水系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我们希望人与水,建筑与水之间是一种亲切的对话关系,因此设计水岸建筑庭院与水系防洪水位只有1.5米的高差,人在庭院中能感受到水的变化,涨落,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亲切交流。以这个原则再确定后面二,三排建筑的竖向标高,结合合适的道路坡度,对地形进行微调整,使建筑单体的起伏尽量与地形吻合,减少对山地的开挖,做到挖填方的平衡。保持地形的自然生态,维持地貌的小生态环境。


中国建筑的美,往往不在于建筑的单体,而在于建筑的群落,徽州的古村落,便是建筑群体美典型的例子。宏村、西递等古村落是经过漫长的时期形成的,具有现代规划所不具有的“随机”,建筑因应地形,因地制宜,局部的冲突却难掩整体的和谐。在现代规划条件下,往往难以做到这一点。统一规划的产品,往往过于严谨。为避免现代统一规划产品所带来的社区空间的严谨沉闷,我们尝试通过单体布局的错位处理,通过设置院墙和廊道的元素,尽量形成和地形吻合的体形,通过建筑山墙的高低错落设计,增加了建筑群落的随机性,形成跌落起伏的天际线。一定程度复活了古村落的“随机美”。



中国传统古村落有一系列的规划空间系统,从村头的水口到祠堂再到每家每户,是有层次的空间渐进与变化。在这次规划中我们通过提炼其精髓,总结为“街,巷,院,井”。


——古村落中主要的交通体系。在规划中我们演绎为组团的车行道,形成小区的结构的主骨架,为第一层次的公共空间。


——串联单体的人行景观步道,为第二层次的半公共空间。体现古村落富有生活味道的街道空间。



——中国式空间的核心内容,是每户生活围绕的核心,是一个半私密的过渡空间。



——是单体内完全私密,相对封闭的内庭或采光井,是解决通风,采光的必要空间的补充。



通过这些层层递进的空间规划,在不影响私密性的情况下形成“主轴(开放空间)——副轴(半开放空间)——组团小庭园(半私密空间)”为骨架的开放空间系统,该系统从开放到私密,层次丰富,动静相宜,保证了小区的公共空间品质,同时又充分照顾到私密性。有利于小区整体品质的提升,增进住户之间邻里交往的机会,在现代社会冷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提供一片富有人情味、文化味的的净土,创造出富有特色的现代东方居住区。



建筑篇:建筑设计理念


现代中式建筑设计,我们认为这个度是比较难拿捏的。稍微一味地仿古,就容易做成风景旅游区的仿古建筑;一味地简化提炼,又会容易变得毫无细部,中式韵味不足;同时还要兼顾项目所在区域人群的审美接受度与别墅的品质,不能太过于反映地域的“土”;我们把这个命题作文再提升,目标提炼为要做出一种“不古,不土,不酷”的中式建筑。


我们认为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应该以这两种形式来提升:


传统空间的现代化——强调中国古典空间的韵味,但建筑形式并不照搬古典形式,而是采取简化、符号化等手段,激起对古典建筑的联想。



现代建筑的古典化——空间是现代的模式,通过古典造型元素的插入,形成现代建筑的再创造。



为此我们提出了“新东方折衷主义建筑”的设计理念,这种理念综合了传统空间的现代化与现代建筑的古典化,希望能通过现代设计手法与古典细节的结合处理,能实现具有东方建筑韵味,但又符合现代审美观的中式建筑的新创造。

平面空间特点

中国古典建筑空间,往往是对外封闭,对内开放。但现代别墅的空间,与之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别墅强调私密性,同时又对采光通风有很高的要求,强调室内外的渗透和交流。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又更趋向外向,交流;特别是在大雁山如此优美的环境下,完全的封闭隔开了与自然的对话我们认为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在平面设计时还是以现代的生活功能优先,以现代人居生活习惯来组织动线。把主要的生活空间如起居室,餐厅,主卧室等,都不是封闭地对着内庭院,而是朝着大雁山美丽的环境打开,把大雁山的自然景色都纳入室内,真正地做到“天人合一”的理念。我们从空间意境上又吸取了中国古典建筑特别是园林、民居空间起承转合的特点。同时把这种特点融合进现代的住宅空间里面,设计了入户前花园,中间花园,私家后庭院等一系列灰空间,增加人进入建筑的趣味性,强调空间的过渡,转折,空间的层次感和序列感,通过墙,门,廊等一系列元素的限定,让人在感受空间序列移步换景,情景交融。



——我们把别墅的院墙作为别墅的有机整体来设计,通过院墙的组合、分隔,使空间形成一个个具有相对私密性的别墅空间。而在这些墙后面,便是层次丰富的别墅内部空间。


——本设计的门,分为两种类型,除了别墅真正的入户门,还有就是每户庭院之前的门楼。门楼是传统中国居住建筑中提示与限定空间用的,它给人们回到家了的这样一个提示,同时也起了展示主人身份的作用,是符号多于功能的一个建筑细部。我们也延续了传统的细节,限定别墅外的公共空间到半私密空间,增加建筑丰富的空间序列。



——中国式的流动空间



廊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具有多重的功能,它既联系两个空间,又可以分隔空间。本设计在独立式别墅中充分发挥了廊的特点,通过连廊来连通庭院,起居室,餐厅等主要功能,使建筑空间更富有中国式的流动性。

建筑立面细部设计


建筑立面细部设计,更是此次项目的一个难点。什么样的功能,反映什么样的立面,这是我们一向设计的宗旨。因此贯彻“新东方折衷主义建筑”的理念,我们坚持认为反映现代生活方式的平面下,也应该以现代的空间组合作为立面设计的骨架,现代的体块构成,体块穿插等现代造型手法作为大体量设计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对某些经典中式建筑细部进行原汁原味的保留,但不可过多,如马头墙,门楼等细部则进行适当符号化的提炼与简化,同时以现代材料如钢、玻璃的运用以增强档次感,激发人们对古典建筑的联想,彰显古典建筑的韵味。




举个例子,临水一线的C型户型,中空客厅直接面对水景与大雁山的山景。为了把景观尽可能地纳入室内,我们运用了转角玻璃的处理方式,使视野呈270度的打开,在体型上也形成及其现代的玻璃盒子。这是传统中式建筑中没有的形体。而在客厅窗框的设计中我们提炼了传统中式窗花格栅元素,形成上下错位的窗框变化,在现代的形体中增加中式的韵味。




对于建筑细部设计,除了保持传统建筑的细节外,我们尝试用现代的材料来表现这些细节的精美。门楼在中国是主人的“门面,直接反映主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经济水平。如按传统门楼来做则与现代建筑相比有点过于厚重与严肃。于是我们对其进行简化,用钢与玻璃等材料做成弯曲型的钢条雨棚,提炼出传统门楼圆筒瓦的“肋“的感觉。同时用钢来做出古门楼瓦当,挂落等的精致细节,用现代的语言演绎古典细部。




很多人认为中式建筑就是黑白灰,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知。中国建筑中红,金青,蓝等也是古时大宅,宫廷建筑常用的主色调。在大雁山的青山绿水中,我们希望营造的是一个中国诗画文化般的居住场景,因此群体设计中还是选取了黑白灰为整体主色调,但在主色调中增加红,浅黄的色调;运用石材,菠萝格实木,配合劈开砖,玻璃幕墙,钢等现代材料,使青山下的粉墙黛瓦中,跳出一抹抹中国红;使整个建筑群中国韵味更浓,又不失去亲切感。

结语


“不古,不土,不酷“这一命题作文通过不断调研,讨论及重复地自我否定,最后算是交出了一个令我们比较满意的答卷。多少年来,一直萦绕在中国建筑人心头的,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浓浓的中国情结。在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历史轴线上,古村落是一个点,但作为现代项目参与者的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其中精髓后,要有判断性的提炼与简化,才能把这曾经辉煌的传统建筑文化提升到另外一个精神层面。毕竟传统的建筑语言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矛盾,要以一个和谐统一的手段将两者融合;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神似”而不是形似,表达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要比做好一片马头墙意义要大很多。十里方圆只是在这条道路上做的第一步尝试,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项目类型:住宅

建设地点:广东省鹤山市大雁山风景区

容积率:0.4

占地面积:60.9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35.1万平方米

设计时间:2008年4月—2011年11月

竣工时间:诗意里地块2010年;月色里地块2009年;国风地块2013年6月;其余地块建设中

建设方(业主):方圆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团队:郑洲、江泓、朱行福、余细君、崔影泉、何狄骏、陈新宇、邓韶、严宏诒、龙原野、陈碧冰、周伦卫、陈建锐、雍兰。


其它研究